WEDCV155VD5RRV515DV

 

... 01. 在某網站上看到一個已婚女人在罵自己的婆婆:「我婆婆簡直是個奇葩,在我坐月子的時候只給我一個雞頭,一個雞屁股,大塊肉都給小叔子,丈夫經常不在家,我受著氣,還不敢跟婆婆頂嘴。」 再看看評論,下面都是評論讓她老公回來,或者讓她鼓足勇氣懟婆婆,卻有一個評論亮了我的眼:「做完月子,你只做一個雞頭,一個雞屁股給她娘倆吃,自己去外面吃美食,照顧好自己,你是最棒的。」 女人在婚後不幸福,不全是因為丈夫愛不愛自己,更多時候你嫁給一個不體諒,不關心,不理解自己的婆婆,婚姻也是一團麻。 已婚的女人學會聰明的對待婆婆,該溫柔的時候要盡孝,比如拜年送禮,比如周末做一頓飯,但不要溫柔過了頭,送禮不要傾儘自己所有的零花錢,婆婆喜歡算盡孝,婆婆翻白眼掐腰說禮物太糟,也要理直氣壯的說一句:「您不要,正好回去拿給我媽。」 周末回婆家做飯也不是必須,但是為了一家和氣,裝裝樣子也算一技。做的好全家人都樂呵,做的不好把丈夫推到前面,下次讓丈夫來做,既然自己做飯不如意,那就找最親的人做,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做飯誰都能做,別只指望著媳婦。 ... 02. 平時忙著做飯,過年忙著盡孝,臨近情人節,許多恩愛的夫妻也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小青和丈夫劉東每年都會過節,但是以前都是婚前,畢竟他們才結婚一年,這是結婚第二年的時候要過的節日。 劉東本來想帶小青去北海玩,誰料趕上特殊時期,只好在家網購。小青在結婚前就喜歡送劉東禮物,小青的工資並不高,送的禮物也都是九塊九包郵的。 而劉東卻是公司的小經理,月入萬,因此婆婆總是看不起小青這個文縐縐的小編輯,賺不了大錢,每天還混吃混喝的賴著兒子,要不是劉東執意要娶小青,偷偷拿著戶口本和小青領證,婆婆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兒媳進家。 因為婆媳關係一直不好,劉東另外買了一套房子,離著婆家並不遠,但是也很少來往。 臨近情人節,劉東想把母親請來做飯,想通過節日來緩解一下婆媳關係,都給這婆媳準備了禮物,劉東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從來不管他和母親,小時候每過情人節,劉東都會給母親買禮物。 ... 03. 小青也是知書達理的媳婦,雖然知道婆婆不喜歡她,但是每次來家裡吃飯,都是小青睞做飯,即便是婆婆指桑罵槐,說她這不好那不好,挑三揀四,說飯菜不好吃。但是小青都一忍再忍,看著劉東的表情說話,理解婆婆的所有不滿。 吃飯前,小青和劉東在廚房裡偷偷說話,婆婆就探頭去聽。 ——「親愛的,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漂亮的包包,我捨不得花錢,實在太貴了,要1000塊錢呢!要不你敞亮敞亮,給我買了吧!」 劉東剛一個嘴型說好的時候,婆婆進廚房就扇了小青一個耳光:「要臉不?」劉東心疼壞了,指責母親不該出手。母親卻委屈的說:「我的兒啊!你怎麼這麼傻啊!娶一個這麼敗家的媳婦!就是貪你的錢啊!」 最後說著說著就坐地上不起來了,說讓小青和劉東離婚,小青也覺得委屈,話趕話的說:「好,我們離婚,你起來吧!」 劉東兩面為難,這邊是養育他長大的母親,那邊是心疼自己鍾愛自己的妻子,沒想到情人節沒過成,還出了這麼一件大事。兩面夾擊猶豫很久後,他依然選擇了妻子,對母親說了這樣一段話: 媽,我既然娶了妻子,就該對她負責人,現在生活好了,我有權利給妻子買她喜歡的東西,而且我不想做父親的那種人,我們以後還會生孩子,我還會更寵我的妻子,如果您還愛您的兒子,請尊重他的選擇,我相信小青也會孝順您的! ... 04. 劉東的話,讓我想起一個跟他一樣愛妻子也盡孝的朋友說的一句話,他說我不能愚孝,因為我太愛我的妻子,我不想她受任何委屈,即使是受自己母親的氣,我也會向著妻子說話,不是因為我不愛母親,而是我太愛妻子。 婆媳關係處理不好,跟男人有著直接的關係,真正的好男人,孝順母親和疼愛老婆會齊頭並進,即使有矛盾,也會化解,而不是愚孝。 好男人會禁止婆媳大戰,寧願婆媳兩個人遠遠隔離,也不願意讓他們互相傷害。他可能會傷害母親的心,但是會更加關心和照顧母親,不會逃脫盡孝的責任和擔當。 他們更不會因為母親的一句話而傷害妻子,有能力去盡一個丈夫的責任。前段時間看到一條舊新聞,卻亮了我的目,標題是:陳小春給應采兒的結婚保證書曝光,堪稱模板。 ... 看到陳小春對應采兒滿滿的愛意,再看看他倆現在的婚姻幸福,就是女人真的嫁給了愛情。 小青和劉東的感情很深,所以錢是無法去衡量他們之間的愛情,他們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買一千塊錢的包雖然在長輩眼裡很昂貴,但是在年輕人的眼裡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況作為丈夫,願意接受這個價位。 作為母親,應該放手,不應該指揮兒子一家人的事,偷聽這種行為,說的好聽點叫關心,說的不好聽就是監視。 ... 孩子長大了,有他們自己的生活,作為母親不管看不看上眼,那都是小兩口的事情,多一份操心就多一份操勞。晚年生活不應該只限於偷窺自己兒子的婚姻生活,更應該關心自己的生活,讓自己也有快樂,幸福的晚年。 當您學會放手和理解兒媳的任性,您會發現自己的天空也會很開闊,多一份體諒,生活會變得很輕快和幸福。 ——END——

 

 

內容簡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日治時代的臺灣人,如何應對殖民統治者的教育政策,借力使力,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日治時代,殖民統治者基於統治需要,在不同時期引進了不同教育制度。在需要會講「國語」的行政官僚與教師時,建立了國語學校;在需要基礎衛生人力時,建立了醫學院;在需要農林工商人才時,建立了職業學校。

  但是,當殖民者有其教育目的時,臺灣人怎麼想?是配合這套體制,成為殖民者想要的人?還是利用這套體制,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本書以1930年代為中心,考察臺灣社會對教育的想望。過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近代學校體系初創的日治初期、臺灣知識分子可以自己發聲的1920年代,以及戰爭時期的皇民化教育。相對來說,我們對於1930年代的教育、社會狀況認識有限。然而,1930年代正是臺灣社會教育需求爆發的時期,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首度超過50%、各級學校大幅擴張,升學也不再是少數菁英的特權。這些成長,除了來自殖民政府的統治意圖之外,更多的是臺灣民眾積極爭取的結果。

  不同於既有研究,大多關注殖民者如何透過教育政策遂行統治目的。本書反向思考,關心新式教育來到近代臺灣時,臺灣人如何看待與應對?殖民地社會的人們,抱著什麼心態入學?他們具備什麼條件,可以接受或不接受殖民者所設定的教育目標?甚至如何反過來利用這套新的教育體制,達成個人成就?

  作者以過去少見的視角,點出了臺灣人在近代教育中的主動性。從公學校教師、公學校畢業生、實業補習學校、鄉土教育、臺灣教育會、收音機體操、健民運動及義務教育八個關鍵字切入,呈現了在殖民體制下,臺灣青年突破重重限制,尋找出路的努力與掙扎,以及臺灣社會為了獲得更多教育機會以及追尋自我認同的曲折過程。

  各章內容簡介
  

  殖民統治下沒有家庭奧援的臺灣青年,如何靠著自己所受的教育,一步步培養自己的實力,與統治者周旋,尋求發達之路?
  第一章〈公學校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以新竹出身的張式穀為例,說明殖民統治下沒有家庭奧援的臺灣青年,如何靠著自己所受的教育,一步步培養自己的能力,尋求發達之路。作者指出,在1910年代之前,除了當醫生之外,升學國語學校、畢業後回故鄉擔任公學校教師,是臺灣地方菁英的最好選擇。但是1910年代以後,各種產業興起,迫切需要人才,許多教師因而放棄教職,轉行從事實業,開啟不同的人生,其後以各種形式飛黃騰達。公學校教師的這些人生進路選擇,明顯與殖民統治機制的變化有關,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受到統治當局的規範與限制。
  
  在就學率普遍低靡的年代,那些只念完公學校(小學)而沒有繼續升學的人,畢業後可以做什麼?這個學歷能幫助他們找到好工作嗎?
  第二章〈公學校畢業生的社會史意義〉考察日治中期公學校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狀況。1920年代以後,學校體系整備,臺灣社會逐漸認識到在社會中,學歷是可以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有學習意願的臺灣兒童,積極爭取入學機會,一階一階取得更高學歷,或是以此學力/學歷為基礎,嘗試正規升學管道以外的學習機會,以便在社會上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對選擇接受新教育的臺灣人來說,很多人是想藉此擺脫農民的身分,然而,臺灣總督府或教育官僚的預想是,公學校教育是學習國語及教化機關,大部分臺灣人只要公學校畢業即可投入職場,兩者出現了不小落差。
  
  1930年代,公學校畢業的學生逐漸增加,想升學的人也隨之增加,實業補習學校為何會成為受臺灣人歡迎的升學選項?
  第三章〈實業補習學校的成立與臺灣社會的教育欲求〉考察1930年代後半蓬勃發展的實業補習學校,追索其成立與發展的社會背景。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於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後陸續設置,為小、公學校畢業後的升學選項之一。臺灣總督府的期待是,透過二年或三年長期的、固定的教育機構,有效地教化臺灣青年。與總督府的教化期待有所出入,臺灣社會更希望透過實業補習學校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學歷資格。
  
  1930年代,日本政府想透過鄉土教育培養學生愛鄉愛國的精神,可是臺灣總督府卻遮遮掩掩,想推行又不敢大力推行,為什麼會這樣呢?在日本統治時期,誰才可以學臺灣的歷史?
  第四章〈「愛鄉心」與「愛國心」的交錯〉探討1930年代臺灣鄉土教育運動的推進者及其主張,以及殖民地鄉土教育的權力操作。由於擔心鄉土教育引起臺灣人懷想中國,除了在鄉土教材中刻意略過臺灣歷史,也不由總督府中央,而由地方州廳來推動。雖然鄉土教育的出現是基於國家統合意圖,但是對受過近代教育的臺灣人教師而言,正是摸索臺灣在地認同實踐的場域。
  
  臺灣教育會是日治時期最大的教育團體,這個團體的存在是為了凝聚教師的認同感,或有其他目的呢?
  第五章〈戰爭時期的臺灣教育會〉這章的焦點放在臺灣教育界的代表性團體──臺灣教育會,考察其於戰爭時期的教育言論、出版活動,以及個別教師的動向。臺灣教育會最主要的會員是小、公學校教師,但機關誌《臺灣教育》雜誌基本上並不是小、公學校教師發表、交流、形成教師集團自我認同的園地,而比較接近是由教育官僚或中高等學校教師來教育、教化小公學校教師。臺灣教育會做為教師及教育官僚的專業團體,雖然偶爾有「臺灣教育界」這樣的集團認同出現,不過內部的專業認同感並不明確,也很少嘗試摸索自主性的活動。
  
  中小學常做的國民健康操,早在日治時代就有了,當時為什麼要推廣收音機體操呢?
  而1930年代的臺灣,又在什麼社會環境下流行起收音機體操呢?
  第六章〈做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從近代化的裝置、國民化的裝置以及戰爭動員的裝置,考察日治時期臺灣收音機體操的發展過程。收音機廣播是1920年代最先進的媒體;清晨做收音機體操的身體,能夠配合近代的時間規律,符合都市生活作息。收音機體操於1930年代出現在臺灣,正好就是臺灣的都會文化、大眾文化發展的時期。1930年代中期以後,在國民精神總動員的旗幟下,收音機體操和各種新發明的體操在整個帝國同步總動員,成為帝國確認忠誠的試紙。
  
  戰爭時期,人民的健康及體力狀況,也是左右戰局的關鍵。殖民政府透過什麼方式,
  管理並強化臺灣民眾的健康與體力呢?
  1930年代後期,日本進入戰時體制,面臨國內壯丁體位低下的問題,政府開始思考如何提升壯丁體力,使其成為符合戰爭所需的人力資源,並推行了一連串的政策,包括設立厚生省,推行、強化各種增進健康的活動及政策、實施體力章制度、通過〈國民體力法〉。這些政策的目的皆在於提升戰爭所需的兵力及增產所需之勞動力的素質。第七章〈戰爭時期的身體動員與健民運動〉這章,從體力的要求、健民運動的推進及學校衛生的配合三方面,考察殖民地臺灣在戰時體制下如何被捲入帝國人力資源的要求,及其與日本本國的異同。
  
  辦教育很花錢,義務教育更是需要一大筆錢。為什麼臺灣總督府在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還要在臺灣實施義務教育呢?辦教育的經費從何而來?
  在戰局如火如荼時,殖民政府開始考量如何動員殖民地人民,其中一項準備便是實施義務教育,確保未來的兵員受過基本讀寫訓練以及國民教育。第八章〈日治末期義務教育與國民學校制度的展開〉透過詳細比對公文檔案的內容與報章雜誌的報導,還原日治末期教育政策制定的政策過程,究明了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的決策過程,以及國民學校制度施行於臺灣的政策過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佩賢


  嘉義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專攻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長期從事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料蒐集整理工作,發表過十數篇相關論文,著有《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遠流)、《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東村)等書,並譯有《攻臺戰記》、《攻臺見聞》等重要史料。

目錄

序 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序章

第一部臺灣民眾的教育想望
第1 章 公學校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
第2 章 公學校畢業生的社會史意義
第3 章 實業補習學校的成立與臺灣社會的教育欲求
第4 章 「愛鄉心」與「愛國心」的交錯
 
第二部殖民政府的教育總動員
第5 章 戰爭時期的臺灣教育會
第6 章 做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
第7 章 戰爭時期的身體動員與健民運動
第8 章 日治末期義務教育與國民學校制度的展開
附錄
參考書目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04769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序章
 
我研究臺灣教育史,一方面是基於對臺灣當代社會、特別是教育方面議題的關心,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教育史的研究對經歷過殖民統治的臺灣,特別有意義。
 
早期我關心的是殖民政府如何透過教育進行控制,塑造適合殖民地統治的人民,也就是「作為統治技術的教育史」。然而,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究竟在怎樣的程度上,能有效達到目的?殖民地社會的人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與期待進入學校體系?他們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可以接受/不接受殖民者所設定的教育目標或規訓?甚至在什麼樣的可能性下,可以反過來利用教育體制,達成個人成就?基於這樣的問題意識,我開始關心教育政策、教育制度以外的學校生活、個人的心性與行動,同時思考近代教育對臺灣社會的意義,可以說是「具有社會史意義的教育史」。以教育史的例證,一方面究明了殖民地統治之本質與原理,同時也觀照到殖民地人民的自覺與選擇。
 
長期以來,我的研究便是在這樣的問題關心上,從不同的視角考察「個人」、「教育」、「社會」與「國家」的關係。而就學率明顯提升、學校大幅擴張、戰時動員正要啟動的1930年代,則是考察殖民國家、被殖民社會、近代式學校機制以及受教育啟蒙同時被規訓的個人,各種交叉點最適當的時期。
 
1930年代以後,一方面承繼1920年代以來自由教育的精神,在世界性的不景氣中,重新重視生活周遭、鄉土的教育;另一方面則因為進入準戰時體制,開始許多配合戰爭動員的前置措施,開啟了後來的「皇民化教育」。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後,不論教育法規、學校制度、教科內容、教育活動等各方面,皆可看到為了配合戰爭動員,以將人民改造為皇民為目標,進行改制、調整。1930年代以後教育問題的主題之一,就是教育如何成國家戰爭動員的工具,以及這個工具為何、以及如何有效。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7RaLnzP.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95764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埔里耳鳴看什麼科秀水肩膀緊繃酸痛看什麼科芬園睡眠障礙門診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二林噁心看什麼科 溪州味覺異常看什麼科 員林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福興耳鳴中醫推薦 大城心臟無力感治療中醫 很多人都在這溪湖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水里頸部緊繃酸痛中醫推薦 名間鄉睡眠障礙治療中醫 網路評比不錯的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秀水躁鬱恐慌改善中醫診所 大城憂鬱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員林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生活好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